治疗方法:
马齿四白汤:马齿苋50 g,双花50 g,蒲公英30 g,紫花地丁15 g,郁金15 g,苍术15 g,延胡索15 g,山药20 g,黄芪20 g,地榆15 g,白头翁20 g,白芍15 g,白术15 g,白芨20 g
每剂加水1000 ml,煎为150 ml,每天1次,保留灌肠,2周为一个疗程.病情严重者可2至3个疗程连用。
保留灌肠方法以晚上为宜,患者先排空大小便,左侧卧位,将灌肠液加热至37℃~40℃,将备好的一次性14~16号导尿管缓慢插入肛门20~25 cm左右,接一次性30 ml注射器抽吸空气,反折导尿管开口,根据病变位置,选择灌肠液剂量,病变局限在直肠者用灌肠液150 ml;病变部位深及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者用灌肠液200 ml,为150 ml药液加50 ml生理盐水,病变部位深及横结肠者用灌肠液300 ml,为150 ml药液加150 ml生理盐水,病变部位深及升结肠或盲肠者用灌肠液500 ml,为150 ml药液加350 ml生理盐水。将药液用注射器缓慢注入导尿管,嘱患者深呼吸,放松全身,灌肠完毕,抬高导尿管保留2分钟后,拔除,协助患者臀部抬高10cm左右,使灌肠液在肠内不易流出,保留2小时(6小时为最佳)。
慢性结肠炎多以脾肾虚为本,湿热、肝郁、瘀血为标。马齿四白汤中重用马齿苋、白头翁、双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清热解毒,凉血止痢,能抑制病菌体滋生和降低肠道蠕动;黄芪补气升阳,托毒排脓。黄芪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和广谱抑菌作用;郁金、延胡索活血行气,解郁止痛;白芍缓急止痛;苍术、白术、山药补益脾肾,兼以祛湿;槐花、地榆微寒味苦,凉血解毒,可止脓血,治肠风泻血、赤白痢疾;白芨消肿生肌,布于溃疡面可促其黏膜再生,有止血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之功。
马齿四白汤切中病机,体现温中有清、补中有泻、升中有降、散中有涩,共奏清热解毒,化瘀利湿,消肿排脓,生肌长肉之功。
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有以下优点:药物直达病灶,浓度高作用持久,吸收完全;药物不经过胃与小肠,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影响,减少了对消化道的刺激,同时也减少了对肝肾的损伤;药液37℃~40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,便于药物吸收,起效快;方法简便、经济、安全、疗效高。 对于一些病位在左半结肠,病情缠绵难愈的患者,尤其适用。
如此既能立足整体,又可顾及局部,从而提高治疗效果。但在操作上应掌握其注意事项,以提高疗效。如灌肠前应嘱病人排便,肛管要细,插入适度,操作熟练,动作要轻柔,灌入量适中,压力要低,速度要慢。灌肠后应尽量让病人保留,而不便出中药为佳,并转换体位让药物与肠壁充分接触,以利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