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方法:
采用自拟愈疡灵汤保留灌肠治疗。药用苦参、白及、薏苡仁各30 g,黄连、当归、白术、白芍各10 g,木香6 g,云南白药1 g,锡类散0.6 g。
兼湿热者加黄柏15 g,白头翁30 g;兼血淤者加丹参、白芍改赤芍各12 g;兼肝郁脾虚者加柴胡10 g,枳壳15 g;兼脾肾阳虚者加炮姜15 g,肉桂10 g。
用法:加水1 000 ml,浓煎至120 ml去渣,然后冲入云南白药及锡类散混匀后备用。
每晚睡觉前排空大便,患者取侧卧位,垫高臀部,用18号导尿管插入肛管直肠内约20 cm左右深度,灌肠药液温度约37℃左右,将120 ml药液缓慢注入,注完后并用纱布轻压肛门,以免药液外留,保留时间不低于6小时。
对于个别情绪紧张、或保留时间太短者,可采用导管点滴的方式灌肠。治疗期间宜进食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,保持心情舒畅,注意劳逸结合。15天为1疗程,治疗4个疗程。
本病属于中医学“泄泻”“痢疾”的范畴。其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,急性发作期以湿热下注为主,缓解期以正气不足,脾胃虚损,机体处于修复状态。本病易反复发作,缠绵难愈。多因感受外邪,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湿邪内生,郁而化热,湿热蕴结大肠,大肠功能紊乱而发病。
其中脾虚是慢性泄泻发病之本,湿热阻滞为致病之标。虽在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,表现为寒热错杂,虚实相兼,但其基本病理为脾虚失运,湿热蕴结。故治疗上以健脾益气,清热化湿。
方中选用白及收敛止血,消肿生肌;白术健脾益气;苡仁甘淡补脾,助运化湿而止泄;木香行气导滞,调 畅气机;苦参、黄连清热燥湿;当归、白芍行血和营以治脓血;云南白药止血消淤;锡类散愈疡生肌,综观诸药配伍,具有健脾益气,清热燥湿,行气导滞,消肿愈疡之功效,药切病机,故疗效满意。
肠道局部用药吸收快,毒副作用小,充分体现了简、便、灵、验之特点。